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 秦瑾 通讯员 刘洪国 报道
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原创思政话剧《别无选择》第四幕中,一位扎根农村二十年,凭着坚韧毅力消灭丝虫病的校友事迹,感动了无数观剧的师生。剧中人物的原型就是获得国家大奖的该校1955级校友张希增,他创造的“桑绑疗法”消灭了肆虐中华大地几十年的丝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赞誉为“中国疗法”。暑假伊始,学校一支从科学视角解读寄生虫病防治知识、探寻科学家“追虫溯源”攻坚历程的“三下乡”队伍——“虫小探”科普志愿服务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奔赴山东临沂探访“虫斗士”张希增研究员。
在张老的家中,“虫小探”科普志愿服务队的师生们围坐在90岁高龄的张希增老先生周围,聆听张老扎根沂蒙山区廿余载、以赤子之心与创新之志消灭丝虫病的奋斗历程,学习他不畏艰苦、初心如磐的奋斗精神,传承山二医人“乐道 济世”校训以及“国家召唤、使命必达”的家国情怀。
1958年夏,张希增自山东省昌潍医士学校(建校初期校名)毕业后即奔赴沂蒙大地。面对触目惊心的丝虫病感染率(超20%),他与战友们夙兴夜寐:深夜入村采血,破晓镜检标本,徒步送药到户。目睹患者痛苦,他立下毕生誓言:“以所学为刃,斩除丝虫之害!”即便工作几经调动,1970年重返防疫战线时,他创新编印技术手册、创办《丝防简讯》,将实践经验凝成万字指南,照亮基层防治之路。
当传统疗法遭遇瓶颈,张希增遍访名医、深研典籍,从解放军某部医院治疗经验中捕捉灵感。他大胆融合桑叶注射液消炎、绑扎促回流与海群生口服,首创“桑绑疗法”——首例患者朱某某腿围骤减13厘米!经省寄防所仲崇祜所长亲临指导,该疗法在2000余例患者中验证出99.6%的近期疗效。他骑行百里随访,证实其远期效果卓越,成果亮相全国药物展览会,被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永久记录,更载入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成为中国献给世界的丝防智慧。
疗法推广后,求诊者络绎不绝。八年间,他的门诊“无假日开放”,对远道而来的患者更倾力照拂:安排食宿、邀至家中加餐。南京患者胡某突发高烧,他昼夜守护直至康复,更亲自护送至火车站。三百余次远程寄药、千封感谢信,见证了他“悬壶济苍生”的赤诚。
为了彻底消灭丝虫病,阻断丝虫病的其他传播途径,张希增团队又再一次投入对动物感染丝虫病对人体的影响。1980年3月,张希增展开“鲁南地区动物丝虫调查研究”,到农村开展工作。不论白天黑夜,他们走村串户,钻牛棚,进猪圈,采血调查。经过近3个月的日夜苦干,走遍了11个公社、53个大队,血检各种动物1600余头(只),终于从黄牛、水牛、毛驴、鸡等血液中发现了微丝蚴阳性者。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他们调查摸清了鲁南地区动物丝虫感染情况;弄清了7种动物丝虫微丝蚴与人体丝虫微丝蚴的异同点;提出了人体班氏丝虫与牛、驴、马3种动物丝虫在蚊体内发育形态的鉴别要点,并得出结论:动物感染丝虫病在进入人体后,存活时间不超过三天。山东省卫生厅1984年11月在临沂召开鉴定会,来自省内外的专家教授一致认为本课题的成果在对人类丝虫病监测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上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开拓了丝防科研新维度。
从青葱学子到丝防巨擘,张希增校友以20篇学术论文、4项重大创新实践,将青春熔铸进“送瘟神”的伟大事业。他的足迹丈量过沂蒙山每一个村落,他的智慧惠及四海患者,他的探索照亮了丝虫病未知领域。当站在全省表彰大会的讲台,他谦逊如初:“一切荣光属于党、属于集体,我愿为彻底消灭丝虫病奋战终生!”
张希增捐赠给山东第二医科大学保存多年的蚊子标本
张老与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对母校近些年的发展倍感欣慰,他兴奋地接过学子们带来的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的校徽,佩戴在自己的胸前,清澈的眼神仿佛回到了六十多年前的校园,“我永远是光荣的山二医人!”他将自己珍藏了五十年、当年在临沂地区各乡镇亲自采集的两盒蚊子标本及记录丝虫病防治取得成绩的老照片、三本工作简报都捐赠给了母校,让更多的学子将这份责任传承下去,为了人类健康贡献山二医力量。
学校在收到张希增校友捐献的珍贵礼物后,校领导来到张老家中为其颁发捐赠证书。学校已为张希增拍摄了口述实录,收藏于学校档案馆和校史馆。
责编:姜申涛
审签:路时川
责编:姜申涛
审签:路时川